【健康科普】打破误解:抗精神病药物不是控制患者的“枷锁”
2025-04-08 17:30:10 147
  • 收藏
  • 管理
      在临床工作中,只要一提到给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,很多患者及家属都会下意识地觉得,这是用来控制患者行为和思想的工具。这种误解,让患者和家属对药物治疗充满了恐惧。但实际上,抗精神病药物是现代医学治疗精神疾病的关键手段,它的本质是给予患者帮助,而不是控制。今天,让我们一同来探索抗精神病药物的真相。

      我们不妨把大脑想象成一座热闹且秩序井然的城市,神经递质就像是在城市中传递信息的“信使”。但当精神疾病突然降临,这座“城市”的交通就陷入了混乱。“信使”传递的信息出现错误,大脑发出的正常指令也受到了干扰,人就会出现幻觉、妄想、情绪不受控制等异常症状。抗精神病药物发挥的作用,就像是为大脑“疏通”,恢复大脑的“交通秩序”,让“信使”能够正常工作,而绝非是控制大脑。

      就以常见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,他们常常被幻觉和妄想折磨得痛苦不堪。总感觉有人在暗处监视自己、跟踪自己,甚至迫害自己,耳边还会时不时莫名其妙地响起奇怪的声音。在这样的状态下,患者的生活变得苦不堪言,甚至可能因为这些虚幻的感受,做出冲动伤人、自杀等危险行为。抗精神病药物能够精准地作用于大脑中出问题的神经递质,比如调节多巴胺的分泌。我们知道,精神分裂症症状的发生与多巴胺神经递质的失调密切相关,药物把多巴胺水平调整到正常范围后,那些幻觉和妄想就会逐渐减少,患者也能够重新看清真实的世界,情绪也会慢慢稳定下来。这并不是控制,而是将他们从痛苦的深渊中拉回现实。

      可能有人会疑惑,吃了药后患者变得呆呆傻傻,还出现困倦、发抖等表现,这不就是被药物控制了吗?其实,这大概率是药物的一些副作用。就好比我们吃感冒药可能会犯困一样,抗精神病药物的某些副作用在治疗初期可能会比较明显。不过大家别紧张,医生会根据患者服药后的具体反馈,适时地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。随着治疗的推进,这些副作用是可以减轻甚至消失的。总体来看,患者的整体生活状况将会得到明显改善。

      所以,我们应该摒弃对抗精神病药物的误解和偏见,让我们用更科学、更理性的态度去看待它们,让每一位精神疾病患者都能及时、有效地接受规范治疗,重拾对生活的热爱,回归到正常的生活节奏。


    文︱高海宇

    一审︱郭铭
    二审︱吕许艳
    二审︱曾令斌




    上一页:【健康科普】孩子不爱学习,玩手机真的是“罪魁祸首”吗? 下一页:预防未成年人网络沉迷,文明上网秘籍请收好!